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01-17



  前言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革命进入全盛期,人类社会随之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进入本世纪,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开展前瞻性的信息工程前沿方向战略研究意义重大。纵观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信息工程的部署计划,主要表现为各国立足于长远的战略性发展需求,所涉及的热点领域多,学科覆盖面大;都是政府牵头和引导发展方向,投入科研人员多,投资规模大,并以力图占领关键技术、产业、市场的制高点为目的。

  通信与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互联网的技术体系和运营体制是否能够为各种信息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与国家的安全战略息息相关。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网络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研究未来网络基础理论,探索未来网络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物联网是信息通信技术新的突破方向,蕴含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能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云计算是支撑物联网的重要应用环境之一。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不仅是我国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仪器仪表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涵盖传感技术、测量仪器、计量仪器、分析仪器、自动化仪表等等,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民生、医疗等各个领域。随着国家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仪器仪表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需求,特别是我国深空探测、深海及地球深部探测、载人航天、大飞机、航空母舰、核电、高速铁路、大型石化以及医疗健康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国计民生的发展及需求,都对现代仪器仪表技术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与脑科学的交叉融合正在孕育新的前沿领域与重大突破,将会大力推动相关学科和产业发展,基础神经科学研究与信息科学和工程应用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基础神经科学成果向应用转化,并推动基础神经科学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国际科学界、教育界倾全力争夺的焦点之一,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受到了全球相关领域的高度关注。

  量子信息是量子物理与信息科学相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2000年以来,针对量子计算的发展,国际上开展抗量子计算的公钥密码研究已形成竞争态势,“抗量子计算的公钥密码”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下一个技术制高点。为此,需要站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研究量子计算机的同时,抓紧研究现有公钥密码的替代技术,确保量子计算条件下的信息安全。

  加强信息技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领域的综合应用也越来越成为促进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应对突发灾难事件、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信息科学技术支撑防灾减灾能力的研究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起点高、难度大,为保证我国在相关领域研究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亟需开展信息科学技术支撑防灾减灾能力的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对未来20年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科学部署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力促进中国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未来网络领域需开展的重大工程

  我国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启动了若干信息网络相关科研项目和计划,这些研究和试验主要是在现有IP网络基本结构上进行改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IP网络面临的安全、服务质量保障、扩展性和能耗等问题。

  为了占领未来网络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国家亟需建立一套国家级信息网络创新基础设施,服务于我国网络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试验。

  该基础设施须基于虚拟化、切片化和可编程思想;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规模,但又独立于现有的电信运营网络;必须能够支持革命性创新成果的试验验证,如各种网络架构、各种路由算法、各种网络协议(IP及非IP)等。正在论证的国家网络创新基础设施(CENI)以支撑我国未来网络革命性创新研究和服务国家信息技术相关重大战略的实现为目的,如支持以软件定义网络SDN和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ICN等新型网络技术的研究,为我国信息网络技术和应用研究提供试验验证手段,以验证确立未来网络的相关关键技术。使我国能够在未来网络这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市场机遇、新兴产业占有主动,增强我国在新一代信息网络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避免在IP网络时期几乎全由美国企业主导的被动局面。

  CENI将在电信运营商光缆网基础上采用支持虚拟化、可编程的新型网络设备构建,建立面向科研的独立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可虚拟化路由网络、光子网络与云计算平台三个核心部分。该基础设施将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支持自主创新、注重顶层设计的建设思路,实现从物理底层到服务高层的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该基础设施将为我国信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公共试验验证环境,验证网络架构新思想、新方案,测试新型路由、编址、安全、质量保障等创新技术和产品,并支撑物联网、三网融合、空间信息网络、量子网络等技术和应用研究试验。

  在地域布局上,建议先在我国信息网络骨干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所在城市建设网络节点和实验基地,第一阶段(“十二五”期间)考虑在10个左右城市建设网络节点。随着研发需求的增加和条件的成熟,再在这些节点的基础之上逐步向其他省市推进。第二阶段(“十三五”期间)覆盖范围扩大到20多个城市,最终建成覆盖全国、能够模拟全国真实网络环境的网络科研基础设施。

  物联网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十二五”期末,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一批重点领域的典型应用示范与推广,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把我国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国家。

  1)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物联网产品系列,RFID、传感器及节点、应用软件、高端集成、服务应用以及网络通信、计算等领域取得实质突破,自主研发、产业保障和核心技术掌控力显著提升;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体系及专利池建设,在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中掌握重要话语权。

  2)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完成物联网产业创新与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自主可控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高端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集聚具有较大规模的物联网企业,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结构,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以上。

  3)物联网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工业、农业、电力、交通、金融、物流、节能环保、医疗卫生、城市管理、安全等领域的物联网示范应用重大工程建设基本建成,先导行业和家庭社区的物联网应用全面开展,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全面启动,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

  物联网发展的重点与主要任务是:

  1)着力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

  一是感知识别和智能边缘组网技术,二是物联网架构技术,三是物联网软件,应用集成及智能计算处理技术,四是共性支撑技术,五是物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

  2)构建物联网标准化体系。

  瞄准物联网发展方向,强化标准化建设,按照“急用先行、国际同步”的原则加快完善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标准制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专利池。包括: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整体顶层设计、传感器技术的标准化、RFID技术的标准化、M2M通信标准、智能处理和计算技术。

  3)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

  围绕我国物联网应用需求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制约发展的瓶颈产业和已形成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完善产业体系,构筑完整产业链,培育有竞争力的主导企业,加快产业聚集和创新聚集。

  一是突破感知端产业的瓶颈,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发展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

  二是发展物联网相关的通信终端和设备,重点包括近距离通信终端与芯片、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RFID与移动通信集成终端、物联网网关、新一代互联网产品等。

  三是发展物联网相关的软件和信息服务,重点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数据库、高端应用软件与中间件、M2M信息通信服务、行业应用集成服务等。

  四是发展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重点包括集成电路、智能控制系统、微纳器件、微能源、新材料等。

  4)统筹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先导应用。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求,选择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技术产业带动作用强、关联性高的若干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涵盖经济活动、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具体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和自动化控制与制造、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服务业等。

  现代仪器仪表技术的发展战略研究

  仪器仪表技术涵盖传感技术、测量仪器、计量仪器、分析仪器、自动化仪表等等,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民生、医疗等各个领域。可以这样认为,仪器仪表是物质世界信息测量与控制的基础手段和重要设备,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军事保障的“战斗力”、国民活动中的“物化法官”。技术创新,方法先行,仪器仪表是工具,没有工具,如何创新?因此可以认为,仪器仪表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CPU”和引擎。

  近几十年来,在各个领域中进口了大量仪器仪表,耗费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巨资。我们不断引进,不断落后,不断再引进,不断再落后,我们的创新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仪器仪表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和支持仪器仪表的发展。

  我国仪器仪表产业一直以来总是企业数巨大,有3000多家,但总体规模很小,产业集中度低。进入21世纪,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与国际仪器仪表产业强国相比,差距依然巨大,特别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和产业控制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推动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应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带动仪器仪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我国仪器仪表产业与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国仪器仪表产业与技术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仪器仪表产业与技术发展受到较大冲击。这也反映了我国仪器仪表产业与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进展缓慢、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长期得不到根本性解决、低水平重复产生产异常突出、大量进口对仪器仪表业发展造成较大不利影响、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不利,包括认识和观念上存在问题和缺少支持民族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采购政策。

  ◆国家经济发展对仪器仪表的战略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仪器仪表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需求,特别是我国深空探测、深海及地球深部探测、载人航天、大飞机、航空母舰、核电、高速铁路、大型石化以及医疗健康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国计民生的发展及需求,对现代仪器仪表技术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瞄准我国2030年的发展目标,现代仪器仪表的较为突出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包括:量子计量标准与溯源、高端制造业中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的创新、生命医疗与食品卫生仪器研制、深空探测仪器的研制。

  ◆面向2030年的战略定位和总体思路

  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有选择地解决今后影响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国家安全的现代仪器仪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着眼未来发展,体现前瞻性和创新性,处理好与现有重大项目和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关系,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到2030年,在量子计量标准与溯源、高端制造业中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生命医疗与食品卫生仪器和深空探测仪器开发研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国际领先,具有批量生产高中低档大型精密分析仪器的能力。

  2020年前,以高校、研究所为主体,加强相关领域人员培养和共性基础研究,2021年—2030年,以企业为主体,在共性技术研究基础上,面向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开展不同性能指标和特点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的研制,实现产业化。

  认知计算、神经工程和神经教育的交叉学科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中,不断涌现新兴学科。其中尤以脑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最为突出,它们的交叉融合将可能产生突破性发展,将会对人类未来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脑科学的目标与宗旨是“了解脑、保护脑、创造脑”。现代信息技术与脑科学的交叉融合正在孕育新的前沿领域与重大突破,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借鉴人脑信息处理机制及感知和认知过程,发展认知信息处理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势在必行,并将会大力推动相关学科和产业发展;第二,神经工程是第三次生命科学革命的种子,基础神经科学研究与信息科学和工程应用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基础神经科学成果向应用转化,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而且,还反过来推动基础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神经科学的研究提供新型技术手段,并可推动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第三,脑认知科学在教育、经济乃至艺术与法律等诸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国民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方法的改善方面得到国际高度关注。

  着眼于未来二十年至三十年信息工程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热点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展望未来信息工程领域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工程及其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基础上,以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为衡量标尺,围绕信息技术、脑科学、工程技术与教育的深度交叉的三个方向——认知计算、神经工程和神经教育工程——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的信息热点工程研究,将为我国未来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拟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以先导性、探索性为依据,围绕多学科融合下未来信息技术的创新体系结构,提出信息工程领域未来三十年重大前沿研究问题,并总结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形成一系列重大信息工程的建议咨询报告,为国家未来信息相关领域的战略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第二,以催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围绕认知计算、神经工程及神经教育工程三个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启动系列重大研究计划;

  第三,强调信息工程相关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将三大方向有机结合,凝练未来国家级重大信息工程项目,绘制具体实施路线和架构;

  第四,设立国家级重大信息工程项目,为未来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形成具体应用示范。

  发展我国量子计算的推进策略

  量子信息是量子物理与信息科学相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基于量子力学的特性,量子信息技术具有现有信息技术无法实现的新的信息功能。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量子信息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在该领域与世界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但是跟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量子计算机方面缺乏中长期规划,研究投入还远远落后于美日欧先进国家,需要国家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主要是资助广度和强度上需要加大。建议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瞄准量子计算机实现中的关键核心问题,每年设立若干个重大专项,资助一到两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在经过若干年的积累以后,可以提出设计制作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的立项,目标直指量子计算终端。

  由于量子计算必须在相干的操控多个量子逻辑比特时才能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所以,作为长远的目标,我们应该发展具有可扩展性的量子计算技术,即为制备出能同时满足上述基本条件的物理系统,一方面要努力寻找能最大限度符合物理需求的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探索量子计算的新模型,以减少对物理体系苛刻要求的程度。

  我们预计的量子计算的目标是在20年内,研制出实用性(可计算量子比特达到100位)的量子计算机。重要的研究问题包括:

  研究基于新材料、新结构的量子处理器,特别是具有扩展潜力的体系;

  量子编码的实验研究,即实验上研究纠缠逻辑量子比特,这是进一步扩展量子计算系统的基本单元;

  研制由少数量子比特构成的“量子准处理器”,它将量子特性与经典控制和读出融合到单一装置中;

  研究量子信息存储单元的扩展和互联;

  研究量子仿真的原理和方案,实现电子计算机无法实现的仿真;

  研究相关的支撑技术,包括相关材料和装置的制备,电光系统和单光子探测器等;

  量子计算理论的基础研究,包括各种新型的计算模型,如拓扑量子计算等;

  量子计算机的结构研究,例如,什么样的结构更适合于可扩展的系统,如何将量子逻辑单元与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集成在一起等;

  量子算法研究,研究哪些类型的问题可以在量子计算下加速运算。

  综合分析现阶段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经过分析,我们提出一个三步走的研究规划:

  第一步,用5年左右的时间(“十二五”期间),作为理论完善的阶段,提出量子计算机实现的可行性方案及优化设计方案,具体解决诸如存储器的量子比特扩展,单比特测量,量子态演化过程的量子退相干等问题。

  第二步,同期开展实验研究,再经过10至15年左右的时间(“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在核磁共振量子计算、固态量子计算、超导量子计算、光学量子计算等多个领域进行实验研究,完成实验上的量子计算机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第三步,力争在2030年前,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积累,完成量子计算机组装实现;根据已经掌握的技术,推出实用性的量子计算机,进行高可靠性的量子计算和多比特物理体系的量子模拟。

  未来20年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的需求

  防灾减灾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而我国又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未来灾害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设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尽快将现代信息技术及相关科技成果融入防灾减灾工程中,对于最大限度预防和降低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运行体系所造成的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将逐步加剧。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与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发展到2008年的44.9%,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0%,到203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75%。

  未来20年,信息技术的防灾减灾能力将体现在相应的系统工程中,这里以地震灾害为主要对象,以建立具有监控、预测、预警、应对、指挥等功能为一体的防灾减灾系统的示范工程为例,将信息技术分在如下四个方面:

  (1)抗毁的动态灾备信息数据中心

  构建能够抵御强震灾害、具有抗毁能力的动态灾备信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能够动态采集、存储和处理地震的监测和预警等信息以及与地震灾害相关社会信息。其中社会信息主要包括:建筑物(示范工程范围内所有建筑物抗震指标,并根据年限更新数据)、人员信息(包括静态和动态的人员信息;其中静态人员信息是指与建筑物关联的人员信息,动态人员信息是指所有在线人员的位置信息,以便实施求援)、重点和敏感区域信息、灾难救助机构和物资信息(包括医院、红十字会、灾备物资等)、所有地震次生源的信息,为人员转移提供根据等。

  (2)面向地震灾害的应急网络和控制系统

  构建在突发灾害情况下的应急网络系统,并实现针对多组织、异构网络的动态配置。以支持灾害现场各种异构数据的动态、实时采集和处理,并支持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并兼备地震的预警功能,即:?在地震波尚未到达前,?实现对重点地区、敏感部门和人员预警及对相关系统的自动控制,并将有关信息以不同信息传输渠道和不同的可视化手段,及时向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层级人员进行发布,并将有关的反馈信息进行实时收集。

  (3)实时地震灾害监控、预测系统

  以地震灾害的监控和预测为目标,实现多数据源的数据集成和融合,并以直观、有效的方式显示地震的形成、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4)应急决策和指挥系统与移动信息终端的开发

  面向防灾减灾决策人员,建立应急会商、决策和指挥系统,实现科学高效的应急调度和指挥,?并研制开发具有网络接入和信息查询功能的应急移动信息终端,实现受灾人员、应急人员和信息中心等部门和人员的实时信息交互,以支持快速、高效的生命救助,极力减少经济损失,保证救灾工作有条不紊。

  我国信息科学中长期发展共性政策和措施的建议

  1)国家设立重大科研和产业化专项,通过专项带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需要是在重大专项的实施过程中来完成的。通过国家所设立的重大科研专项和产业化专项等,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围绕中长期(20年)目标,并以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决定经费投入,切实保证取得优秀研究成果的团队得到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

  2)建设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未来信息工程技术必然是以创新为主导来发展和演进的,因此政府必须出面建立创新平台,完善未来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拓展研究经费来源,建立合理的收益反馈机制,以鼓励企业、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积极进行诸多技术层面上的创新活动,从而促进和推动未来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

  3)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孵化与示范基地,发挥政府作用前期孵化产业。把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成果直接应用到产业中去,直接获取市场收益,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孵化和示范基地,从而可以推动产业和市场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做好产学研结合的相关准备工作,发挥政府的产业前期孵化作用。

  4)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全面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推动高校与相关研究机构与行业内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惠共赢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将高校优势科技资源系统地注入产业的发展当中,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的转变,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模式、新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投入,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尽早制定有关高空平台的法规。考虑到高空平台位于国土上空,?国家应尽早制定有关法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与已有的航空法规及国家有关法规发生矛盾或冲突,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与高空平台有关的知识产权,规范相关的竞争行为,确保高空平台的应用更加合理和规范。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与本土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特别是在科研工作中独立成长起来的具有深厚理论基础与战略眼光的科技人才,激发创新思维,鼓励自由探索,让研究人员安心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寻求关键技术突破。

  6)通过国家科研体系部署长期稳定的交叉学科科学家交流平台。由国家科研相关部委提供专项经费,定期召开专题交流讨论会议,为物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学、通信、网络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交流成果和相互合作的网络平台,保证有充足的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与研究,出版进展报告,吸引优秀学者关注与企业参与。

  7)加强信息技术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战略领域的综合应用。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并以网络技术为纽带,建设覆盖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