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是午饭时间,但第二届“张江人才”评选活动秘书处的工作人员都还在紧张地忙碌着。“今年报名的人才比首届多了一倍,从发人才信息ID卡到核对信息,工作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小张一边说,一边摆弄着手上的文件,这些都是参加第二届张江人才评选活动的候选人资料,“虽然忙,但是看到一个个优秀人才的事迹,我们忙并快乐着。”
距离上一届人才评选活动已过去一年,活动带来的效应却还在延续。
层层选拔、一轮轮陈述的经历对上海奕瑞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李懿馨来说记忆犹新,获得首届“张江人才”称号的他还记得当时表达的“把医疗成本降下来”的梦想。得奖后的生活似乎没变化,但又似乎已经变了:“这个奖项很好地增加了公司的美誉度,大家都知道这个评选,和客户商谈的时候他们也知道了,而我也获得了全公司的鼓励,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
和他持相同想法的还有同时入选的上海诗丹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钱勇,“得奖是政府和园区对我们的认可,在公司内部也形成了正向激励。”说到今年的评选,钱勇表示,“今年评选制度比2012年提升了很多,尤其是30进20评审规则、梯度化的竞争机制,加大了候选人的压力和评委们的评选难度。”
踏实的“构架师”
新赛事机制下的候选人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微创医疗副总裁唐智荣是本届参选人之一,作为微创医疗冠脉产品研发副总裁,他一直有“将开发的心血管支架产品从中国市场的领头羊变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头羊”的梦想。
说起此次参评,“我认为既是一次很好的展示工作成绩的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与久经沙场的企业家们交流的机会。”除了公司本身在园区的实力、企业所创造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之外,在唐智荣看来,长期踏实积累、无背景是他参加这次比赛一个很大的优势,“我没有显赫的教育背景,靠自己长期踏实的工作来创造业绩。”而这也正是媒体对“张江人才”评选活动“举才不唯学历不看职称”的一贯评价。“我的同事彭博先生当选第一届‘张江卓越人才’,在公司引起了很大轰动。此次得知评选活动启动后,公司董事长常兆华在第一时间通知了我。”获得公司推荐后,唐智荣就将所有资料准备好,公司还不断核实各种数据信息,确保详实。
去年的初选和复评是由各行业中的企业家作为评委,每个候选人做10分钟的自我陈述,而候选人所在公司第一负责人应全程参与评选过程。这对参评人和企业负责人都是一次体力和心力上的考验。
务实型“飞人”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接到通知后早早就开始了准备。本次他们推选的是同时获得公司和光电子行业协会推荐的副总经理陈勇辉。他因为工作繁忙才回上海没几天,“得到领导通知后就在国庆期间将所有东西准备好,之后便一直在国外出差。”担任公司营销任务之后,他成了停不下来的“空中飞人”,“公司现在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由于国际上在这方面对我国产品的封锁,只有我们企业自己一点点地去向别国介绍。”常年与客户打交道练就了一副好口才,这对评选来说无疑是很大的优势,但他却不以为然,“口若悬河是不行的,更多应该凭借过硬的专业水平、高情商以及一颗诚恳的心。”
工科出身的他是典型的技术实干型人才,但谈到张江人才评选活动,他却一改“重实务”的特性,“这个活动结果并不是显性的,并非以留住一两个人才为评判标准,它是一种积累效应,是一种小环境带动大环境改变的效果。上海本身在全国有着无可比拟的向心力,而张江又是高端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评选方面的先行先试是值得推广和支持的。”
创业的“粮草官”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沪江网CFO于杰,在他看来,张江人才评选活动无论是形式还是评选出来的人才都有着“风向标”的作用。作为近几年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崛起的成长型企业,沪江网致力于打造成一个全民互联网学习入口,这个目标也是公司“粮草官”于杰的梦想,“人找到一份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并为之付出十分难得,这方面我很幸运。对我而言,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这个始终称自己为“创业者”的CFO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像创业者一样,永远保持对工作的热情,行事小心谨慎,“时刻记住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于杰说,参加此次评选活动对他而言不仅仅能放大“沪江梦”,更能看到政府对整个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公司里支持于总参选活动的同事们,现在都津津乐道,公关部朱小姐眯着眼睛笑着说,“我们公司有个内部评论平台,大家都在上面给于总点赞,还会全程关注后续活动。”
据悉,今年参赛人数众多,无论是整个活动的规模还是阵势都比去年大。秘书处的卢小姐说,“今年参选的人很多,就在网上报名系统关闭的当天还有很多企业打来电话希望报名,但因为错过了报名时间,今年就无法参加了。企业纷纷表示,会密切关注本届评选,积累经验,为下届评选做好准备,明年不能再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