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一区十八园”示范国家自主创新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03-31



创新驱动发展

  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办公室,囊括了18个园区的大张江地图贴满半面墙壁。大张江,面向“十二五”,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下一步如何谋篇布局?

  21年前,张江集结上海各产业园区的综合力量,跻身我国高新区的行列。

  我国第一个产业化上市的人源化单抗类药物、我国唯一一个SOI生产基地、国内第一家网上超市,大张江的成绩单上标注了众多国内第一、世界领先;上海创新实力最雄厚、高新技术产业最集中、最具技术辐射力的区域,大张江之“最”创造了无数创新创业的神话。

  面对未来,上海张江高新区没有留恋过去的辉煌,整装再出发。“全面把握问题导向,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改革步伐,我们在股权激励试点、科技金融改革、财政政策创新、人才特区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五方面做到了先行先试,实现了融合式、开放式、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事关张江示范区建设全局的重点工作中,取得了10项新的突破。”细数过去一年,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有掩不住的自豪。

  从“一区二园”到如今“一区十八园”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始终挺立在创新的潮头。

  统一指挥 奏和谐乐章

  “聚焦张江”战略的深入实施,需要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集聚能量。加强战略规划统筹、加强产业发展引导、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加强改革先行先试、加强张江品牌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成为张江新一轮发展的着力点。一区二园、一区八园、一区十二园,2012年技工贸总收入1.88万亿元、税收980亿、出口创汇570亿美元。随着金山园、奉贤园、普陀园、陆家嘴园、崇明园、临港园“新六园”的加盟,如今的大张江坐拥十八园。输血之下,大张江实力猛增,上海“一核三带”创新区基本形成,与上海发展战略性先进产业的总体布局遥相呼应。

  但是,面对470平方公里的大张江,如何统一调度成了一大难题。总共56个市领导小组,大张江每开一次会都像是开市年度大会。现实是,18个园区,涵盖多种模式,“一区多园”管理模式的突破,本身就是上海张江示范区的创新重点。

  精简精简再精简,部门设置必须高效。大张江将56个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合为若干个专项工作协调小组,搭建整合行政资源平台。深入落实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三定方案”,建立健全承上启下、边界清晰的协调服务职能体系。

  嘉定园的汽车产业、核心园的生物医药产业、市北园的云计算……其实,每个园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专长。大张江这块蛋糕该如何分到18个园区,同时又能保证各园区的持续做大做强?结论是,必须以智慧调动资源,在项目上做加法,推动强者更强。

  示范区的管理者选择以“引导、服务、协调”的姿态存在。“重点是搭好平台。政府引导与市场力量介入相结合,这就好比用两只手推车当然比一只手更有力。”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战略统筹引导,着力促进整体协调发展。与比利时等欧盟国家和美国湾区合作,与中科院合作,从国际到国内,大张江搭建了一个个项目平台,拿项目、放园区,同时向有需求的分园推介在投资密度大、商务成本高区域无法落地的项目,协调引进关键机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促进产业资源的梯度配置。

  以文化产业为例,各个分园已成功寻找到了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大张江欣欣向荣的文化产业集群。张江核心园形成了网络动漫、数字出版及新媒体产业集群;金桥园形成了集视频、物联网、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网络文化产业集群;紫竹高新区形成了网络视听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此外,徐汇园的软件基地、闸北园的多媒体谷、虹口园蓝桥创意文化产业园等一批中小型专业园区也逐步形成自身特色。

  大张江的规模数量扩大提升了,质量也必须提升。“不能光搞物业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生态服务都要逐步跟上,不然就成房地产公司了。”管委会强调。继续强化各园区六大功能,提升大张江整体实力。实施园区“二次开发”持续深化;深入推广科技园区、大学校区、生活社区联动,多数分园产城融合形态和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同时协调开展多园合作的项目推介、成果交流、创新联动和产业互动,促进协同创新,提升整体实力,共筑大张江品牌。

  以调整战略布局为牵引,优质创新资源整合集聚。示范区的企业总数已达3万余家,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030家;一批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基地正在形成,“三区联动”等产城融合形态进一步发展。闵行(莘庄)园、金桥园、张江核心园、漕河泾园、青浦园相继建成或在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张江不仅地均的经济产出名列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前列,而且带动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大张江羽扇纶巾,指挥十八路大军各奔战场协调作战。这些星罗棋布在上海不同区域、遍布浦江两岸470平方公里土地、同属“张江”品牌的各个分园,正承载着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发动机的重任。

  先行先试,量体裁衣定政策

  “凡是适应世界经济、特别是科技园区发展潮流,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一切好的做法,在张江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上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初,一系列破冰政策来鼓舞着张江人在科技发展路上大步先行,走向“特而又特”的政策前沿。先行先试意味着突破旧制,每跨出的一小步都是向传统的一次大挑战。

  破冰,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最初的破冰动力来自学习。比张江先行一步的是北京的中关村,但张江很快意识到,中关村的一些创新政策在张江遇到了“水土不服”。

  同样是股权激励,中关村的实施对象中大多是民营企业,而上海的国有经济成分占了半壁江山。从现实出发,张江的思维观念和制度设计都瞄准了更大份额的国企。上海市仪电控股集团董事长蒋耀表示,目前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很大的一个缺陷是对经营者的评价和激励方面存在不足。“我们希望经营者市场化,而后激励机制如果不市场化,便会扭曲和不可持续。因此,激励机制也必须市场化。”

  鼓励国资国企及分支机构实施股权激励,对试点单位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采用备案制;设立“代持股专项资金”,为股权激励的顺利展开扫去磕绊;不仅明确非上市国企可以做股权激励,还将股权激励扩展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张江版股权激励被外界公认“具有突破意义”。

  而突破的背后,是一场与传统观念、体制的博弈。位于漕河泾园的上海广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为推行股权激励的“第一单”。作为一家制造类企业,该公司采用的是增量奖股的激励方式。总经理戴伟忠说:“增量奖股方案是在保障国有资产的基础上进行的,突出贡献人员获得的是国有资产评估以后净资产股份的平价转让,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增长超过10%,可以在增量中拿出35%作为‘奖金池’。”

  上海市仪电控股集团已在旗下3家非上市公司实施了一些长期激励机制,包括让经营团队直接持股等,这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留住、吸引优秀人才都将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股权激励试点带来的这场改革,将会在工业、教育系统铺开,突破旧有体制和观念的藩篱,所掀起的波澜将不亚于小岗村的改革。”张江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一年多来,参与试点的国有企业仅有7家。很多国企领导层都意识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国企能否创造一个可与外企、民企竞争的机制事关重要,而其突破点就在于用人制度及激励制度。既然如此,为何旨在留住人才激发积极性的股权激励在国企受到冷遇?张江人开始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重新设计政策。成立市级协调小组统筹推进机制,共同协调股权激励申请,责任风险共担,完善备案制;放宽对民营企业限制,扩大股权激励范围,让更多的民营企业享受创新政策,各分园的民营企业参与试点的积极性极将得到激发。

  破冰前行,打破桎梏勇创新

  曾经,项目审批快则一年,慢则三年,审批成了园区头疼的一道坎。了解情况之后,九大行政审批权下发至园区开始成形,“园内事园内结”成为可能。但大张江18个园区的现实情况不一而同,没有管委会的园区怎么办?权力下放,无部门承接,形同虚设。

  “分类指导”派上了用场。对于承接能力欠缺的园区,指导分园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行政服务中心等管理机制;对于设立管委会的园区则不再画蛇添足。“不要求统一模式,关键是要这个功能”。张江人的思路很是清楚。

  如今,大张江又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提出开展生物医药委托加工试点的设想,再次向我国生物医药产研分离发起破冰进攻。

  欧美国家的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制造实施分离政策,而我国实施的是捆绑政策,生物医药企业在将研发成果向生产制造转化时,因不能委托加工而需要自建生产线,不仅造成生产设备的重复投入,给企业尤其是中小药企带来融资压力,且导致我国医药企业缺乏规模化经营,造成研发投入少、加工规模小、质量监管难等弊端。我国近7000家医药企业的经济收入不抵美国的100家。

  仅在张江核心园,生物医药产研分离的呼声已日渐高涨。一旦试点,企业不再需要生产线,可以用更多的资金搞研发,园区甚至可以造共用生产线,进一步提升效益。此外,基于杨浦园原有优势的征信体系建设和特色的三区联动等一系列分园特色优势,有望在调研之后试点再推广。

  “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是张江的传统。“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物竞天择,舍我其谁”的理念已成为张江示范区共识。“任何一项先行先试都是思想解放的一环,遇到很多的新问题都是无惯例、无法规可循,必然触及原有政策。”张江发展的20年,是激情与理智碰撞的20年,在一小块土地上孕育着中国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的梦想。如今,随着生产力的变革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破冰前行的道路上总会有各种桎梏,但是无论有多少困难,大张江有足够的大智慧。